日期:2025-08-05 15:48:22
宋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大家苏轼,凭借其犀利的言辞和直言敢谏的个性,屡次遭遇贬谪,几乎遍历了大半个中国的角落,甚至连海南岛的南端都曾留下他的足迹。作为一位豪爽且广受欢迎的人物,苏轼无论身处何地,总能结识许多朋友,且这些朋友中,不乏许多道士和和尚。与这些朋友的相识和交往炒股配资评测网,留下了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。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苏轼的豪爽与豁达,也反映了他与朋友们之间深厚的情谊。
其中,最为人们熟知的和尚朋友便是佛印。苏轼与佛印的交情深厚,许多苏轼的逸事都与佛印息息相关,两人的关系不仅表现在日常的交往上,还透过他们的互动与幽默中展现得淋漓尽致。两人性格聪慧,且都能随意开玩笑,因此他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,尤其是在黄庭坚等才子相伴下,定会更显得热闹非凡。有一次,苏轼得知了一处风景如画的好地方,便心生一念,想带佛印一同去游玩,但此时佛印恰好回到寺庙,苏轼决定亲自登门寻找他。
展开剩余78%苏轼悄悄地走上山,进入佛印的房间,想给他一个惊喜,同时也想趁机吓他一跳。然而,令苏轼意外的是,佛印并不在屋内,房间内只有一位小和尚在打扫卫生。苏轼并未意识到自己误认了人,便朝屋内大声喊道:“秃驴何在!”本是想吓唬佛印一番,却无意间犯了失礼之举。尽管如此,小和尚却并未生气,反而机智地回道:“东坡吃草”,这一句话既巧妙又幽默,让苏轼当场哑口无言。
除佛印外,苏轼还有一位非常亲密的和尚朋友——道潜。道潜的友情深厚,以至于苏轼身处流放之地时,道潜始终紧随其后,哪怕这些地方远离繁华,甚至潜藏危险,依旧不离不弃。当苏轼得知道潜即将来到黄州时,欣喜若狂,决定为他举办一场“接风宴”。这场宴会看似盛大,实则简单,仅有苏轼、道潜和几位歌女的陪伴。
经过长途跋涉,道潜终于抵达黄州。凭借酒馆老板的关系网,他顺利找到了苏轼的住处。道潜深知苏轼的习惯,每到一地,必定会光顾酒馆寻找美酒,因此借助这一线索,便顺利找到了他。傍晚时分,道潜敲响了苏轼的房门,苏轼早已等候多时。尽管苏轼无法招待道潜酒肉相伴,毕竟道潜并不喝酒,苏轼还是准备了一桌素菜,并请来了几位歌女伴奏。酒席上,苏轼独自一人举杯畅饮,很快便酩酊大醉。
醉酒后的苏轼开始作怪,他居然让歌女试图“调戏”道潜,想看看他能否抵挡住诱惑。尽管歌女使尽浑身解数,道潜依旧未动心,最后歌女无奈地回到苏轼身边。苏轼为道潜的定力感到佩服,但他还是忍不住提出了一个问题:“佛教为何要戒色呢?”道潜欲用佛经的教义来回答,但苏轼却打断了他,说道:“佛经我也了解,但我问的不是这些虚无缥缈的道理,我想知道的,是为什么?”道潜叹了口气,决定通过两个故事来解答苏轼的疑惑。
第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唐朝书生孙道,他虽家境贫寒,但才华横溢。某次,他被张员外聘请替他抄书,期间,张府的一名侍女暗生情愫,试图诱惑孙道。然而,孙道坚持自己的原则,拒绝了侍女的勾引,最终他得到了张员外的重用,后来甚至成为了张家少爷的老师,生活逐渐好转。而与此相对的第二个故事是关于裴章的。裴章出生在山西的一个富裕家庭,早年通过科举成功考中进士,但在任职期间,他迷恋上了自己的下属妻子,并在与她私通后最终遭遇了灾难。裴章因其无德的行为早逝,而孙道的故事则通过其坚定的自制力和道德底线,展现了戒色的益处。
苏轼听完道潜的故事,陷入了沉思。道潜并未停止,起身留下了一首《口占绝句》:
寄语东山窈窕娘,好将幽梦恼襄王。
禅心已作沾泥絮,不逐春风上下狂。
在这首诗中,道潜将苏轼比作荒淫无道的楚襄王,形象地表达了如果沉迷于欲望,便会误了大事。同时,道潜也将自己比作沾满污泥的柳絮,表明虽然他依旧保持清净的心境,但却不再随风而动,愿意坚守本心,成就更大的事业。这首诗后来广为流传,成为苏轼反思自我的深刻印记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